返回

大唐咸鱼王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33章 互相制衡
   存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管理
    和高句丽合作的好处在哪里?

    比如,高句丽与大唐一旦再发生大规模战争,李承乾与泉盖苏文本就是盟友关系,他们大可以暗中联络,相互制造一种假象,既能让高句丽朝廷获利,又能让李承乾获利。

    又比如,高句丽朝廷对当初李泰走私之事了如指掌,而李承乾想要彻底斗垮李泰,只要给足高句丽朝廷好处,那这件事还不是易如反掌?

    再比如,李承乾可以通过李靖,通过与高句丽达成协议这种关系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朝堂上,只要他有足够的声望和钱两,再加上他李承乾的身份,要办到这些事,很难吗?

    为什么李泰要与高句丽建立隐形的盟友关系?

    难道仅仅是因为走私能够赚钱?

    其实与高句丽合作的好处实在太多。

    所以李承乾和李泰才会对此事趋之若鹜。

    也正是因为如此,李承乾此时的嫌疑最大。

    不过,这里又让李恪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

    大规模的向高句丽走私兵器,现任兵部侍郎韩长穗难道一点问题也没有?

    他不也是李承乾门下?

    可他的两个儿子却投在了李泰和李治门下。

    “这个韩长穗隐藏得很深。”

    当初李恪从北境归来,李世民曾在御书房当着韩长穗的面“审问”过李恪。

    之后李恪就曾与杜如晦讨论过,李世民所谓的“审问”很大程度上乃是为了警告韩长穗。

    所以从那件事不难看出,其实李世民也对韩长穗心存怀疑,只是未曾明言而已。

    而走私一事,韩长穗身为兵部侍郎,大唐大批量的兵器被走私到高句丽,只要他和李靖相互勾结,那么这件事李世民还真难以发现。

    “可韩长穗这么为李承乾效力的目的在哪里?”

    “他的两个儿子不是投在了李泰和李治门下?”

    韦名美雪有些没搞清楚这个韩长穗的目的。

    按道理来说,韩长穗既然已经把两个儿子送到了李泰和李治门下,那他自己则应该保持中立,这样一来即便两个儿子任何一个出现意外,他自己也能全身而退,甚至立刻倒向剩下的那个,大力扶持。

    但他自己却投在了李承乾门下,一门三人,全都投入皇子门下,难道真的是广撒网多敛鱼,则优而从之?

    “这......”

    “这个韩长穗还真不怕贪多嚼不烂。”

    李恪也觉得有些匪夷所思,看韩长穗这架势,好似还真是广撒网多敛鱼,反正三个皇子,只要一个能成事,他韩家都立刻会飞黄腾达,矗立在群臣之巅。

    “但如果走私这件事是李承乾干的的话,那韩长穗必定是李承乾的帮手,跟李靖一样。”

    这一点,李恪是可以肯定的。

    “那现在怎么办?”

    韦名美雪问到。

    既然有了嫌疑人,这件事总该调查清楚才是。

    而且这件事对李恪的影响作用都非常大,一旦调查清楚,那好处无法想象。

    “明日我写封信,你帮我转交给你们大相。”

    “既然我们还是盟友关系,现在应该是他表态的时候了。”

    “至于长安内嘛,我想这件事或许可以从杜如晦嘴里问出点东西。”

    对于高句丽,李恪一直持友好态度。

    尽管此次走私事件泉盖苏文很有可能知道,而且同意。

    但站在泉盖苏文的立场上,这种可以扰乱大唐朝堂的事,他当然乐此不疲。

    所以再没有查清楚这件事的真相前,李恪还不能与高句丽翻脸。

    而对于长安,杜如晦乃是长安暗探的头目,走私这件事虽然隐秘,但身为兵部尚书的杜如晦或多或少都应该知道一些内幕才是。

    “殿下,我有个问题不知道该不该问。”

    这时,崔促忽的挠了挠头,显得略微有些不好意思。

    “这有什么不该问的。”

    “但说无妨。”

    李恪身边,只有这么几个相信的人,崔促也是其中之一。

    “我在想,既然高句丽朝廷一直想我大唐朝廷内耗,所以才利用前魏王殿下和太子殿下走私。”

    “可如果他们真的想让我大唐朝廷内部彻底斗争起来,大可以将这件事直接透露给陛下啊,这样一来,太子的东宫之位必定不保,就算陛下有偏袒的意思,只怕满朝文武也不会任由这样的人再继续稳坐东宫不是?”

    刚才李恪说了,与高句丽达成协议进行走私乃是双向的。

    李承乾可以从这种协议中取得与高句丽朝廷的联系,达成某种盟友关系。

    而高句丽也能利用这种协议乃让李承乾为高句丽谋取更多的利益,比如兵器。

    可高句丽朝廷若真的想让大唐朝廷陷入混乱,那为什么不直接把这件事捅给李世民呢?

    如此一来,李承乾一倒,大唐朝廷必定陷入混乱。

    这对高句丽而言,岂非更好?

    “你说的这个问题,有两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高句丽朝廷将这件事捅给李世民,你觉得按照老李头的多疑,他是信多一点还是不信多一点?”

    “第二,李承乾是储君,他现在与高句丽走私达成协议,将来他登上皇位,你觉得这对高句丽是好是坏?”

    李恪在第一次出使高句丽,得知李泰就是与高句丽朝廷走私之人时便想过这个问题。

    高句丽朝廷当然希望看到大唐内乱不休,内耗不止。

    但高句丽朝廷也知道,他们的片面之言不可能让李世民相信自己的儿子与他们走私。

    再者,如果李承乾在这场争斗中胜出了呢?

    由一个与高句丽保持盟友关系的皇子登上皇位,对高句丽而言难道不是好事么?

    最为关键的时,即便这位皇子登上皇位后和高句丽翻脸,高句丽也能有足够的证据来指证这位皇子曾与他们合作走私,然后登上皇位。

    这样一来,这位刚刚登基为帝,尚未取得大唐百姓信任的皇子便会陷入舆论困境。

    这对高句丽岂非乃是天大的好事?

    要知道,无论什么时候,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而大唐与高句丽水火不容,大唐百姓怎么可能容忍一个与高句丽有来往的皇子登基为帝?这岂非是在打大唐百姓的脸?

    所以高句丽不但不会检举揭发李承乾,反而还会大力支持,正如当初对待李泰。
   存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