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拉合尔遭受了惨败但是印度没有放弃。
以当时印度当局采取的行动来看似乎在获得了美国与日本的帮助之后印军不但能够反败为胜还有望取得最后的胜利。
现实吗?
显然巴军不会给印军太多的机会。
开战的第13天凌晨巴军在查谟与斯利那加同时发动进攻。
夜间巴军把主攻方向放在了斯利那加在查谟的进攻以牵制为主而且主要是牵制印度空军。
经过半夜的激战巴军占领了斯利那加。
准确的说其实是斯利那加的印军主动投降。
投降?
没错守卫斯利那加的5万多名印军官兵主动向巴军缴械投降!
这是自开战以来印军第一次以军级规模向巴军投降。
其实也不能怪当地的印军。
为啥?
当时退守斯利那加的全是步兵准确说是印军的山地部队。
虽然山地部队也有重装备比如牵引榴弹炮但是在仓促撤退的时候印军几乎丢弃了所有重装备。
没有丢弃的也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中被巴军的战斗机炸毁。
也就是说守卫斯利那加的印军拥有的只是轻武器。
更要命的是斯利那加的居民以为主。
在过去的几天里印军不但要提防外面的巴军还要对付城内的居民让几万印军根本不得安生。
此外城内的粮食储备根本不够用。
在巴军发动进攻并且在当晚就攻入城区的情况下印军的指挥官做出了一个极为英明的决定。
既然守不住还不如向巴军投降。
当然印军指挥官也提出了一些要求。
比如巴军得保证在战后让投降的印军官兵自行做出是否遣返的选择;又比如为印军提供必要的安全保证。
印军投降官兵不愿意在战后被遣返?
没错。
至少当时大部分印军官兵以此为主要条件。
为啥?
印军总参谋部给他们下达的是死守斯利那加的命令而几万名官兵选择投降那么在战后遣返回印度必然遭到迫害。
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
半个多世纪前在那场边境冲突过后被遣返的印军俘虏就受到了歧视其中很多还遭到迫害。
关键就是斯利那加的印军总指挥的祖父就是那场冲突中被俘的一名印军军官。
既然印军主动投降巴军肯定是非常欢迎。
其实斯利那加的印军缴械投降也给巴军减轻了很大的负担。
为啥?
至少用在该方向上的巴军能够解放出来提前开始扫荡印刻克什米尔地区的行动加快取胜的步伐。
当然麻烦也不是没有。
在占领斯利那加之后巴军首先要考虑的还不是怎么安置几万印军战俘而是如何喂养几十万平民。
要知道印军投降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储备的食物用光了。
为此巴军不得不调动c-130运输机进行空运。
当然也不得不在斯利那加多花几天时间来稳定局势包括运走印军战俘不可能像设想的那样立即把部队派出去。
到了白天巴军把重点转向了查谟。
在占领了斯利那加之后对巴军来说查谟就是最后的目的了。
只要打下查谟巴基斯坦就能迅速扫荡整个印控克什米尔从而达成基本战略目的也就可以坐下来跟印度谈判。
当然前提是印度愿意谈判。
只是查谟不是斯利那加。
关键就是这里不存在粮食不足的问题而且印军对平民的控制力度更强守军的兵力也更多。
此外印军还有足够多的重型装备特别是大口径火炮。
其实整个白天巴军都在查谟外面转圈并没有攻入城区。
为啥?
按照巴军制订的计划至少要用3天甚至5天才能打下斯利那加而在占领了斯利那加之后才是强攻查谟。
也就是说巴军是按照3天的时间来为攻打查谟做准备。
当时围攻查谟的巴军有很多都还没有完成战前准备。
显然就算斯利那加的印军投降了巴军也不会在准备不到位的情况下发起攻打查谟的行动。
按照巴军的意图如果能够像斯利那加一样让查谟的守军投降那就再好不过。
当然巴军指挥官没有抱多大的幻想。
毕竟查谟不是斯利那加而且查谟离印度本土更近因此守卫查谟的印军很有可能死战到底。
其实斯利那加的守军不战而降对印度当局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冲击。
打到这个时候印度高层才猛然明白过来巴基斯坦的战略目的是扫荡克什米尔而不是攻入印度本土。
显然在拉合尔这边巴军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牵制住印军的主力部队。
事实上巴军也确实牵制住了印军的主力部队。
对印军来说现在是骑虎难下。
为啥?
放弃在拉合尔被围的18万将士?
显然不管是谁指挥印军作战都不可能做出如此大胆的决定。
在战场上抛弃18万将士绝对不会得到原谅。
营救这18万将士?
显然那就需要投入足够多的兵力也就没有办法增援查谟更别说赶在巴军巩固战线之前夺回斯利那加。
哪怕以当时的情况印军根本不可能夺回斯利那加。
再过得了几天恐怕连查谟都会沦陷。
只要查谟完蛋印度就会丢掉整个克什米尔。
继续打还是坐下来谈?
前者只会继续损兵折将遭受更大的损失。
后者必然会导致印度当局垮台甚至在印度国内引发动乱。
那么驰援查谟是必须的。
放弃拉合尔的18万将士?
可见不管怎么选对印度来说都不是理想的甚至是可行的选择。
要命的是印度当局必须在几天之内做出选择并且采取行动。
到底该怎么选到底该怎么打?
别说印军将士连印度领导人都拿不定主意。
当天印度总理至少召开了3次紧急会议商讨的正是如何救援18万将士以及如何守住查谟的问题。
可惜召开再多的会议都解决不了现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