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夜间战争爆发的第五个晚上地面战斗打响。
印度陆军的炮火准备从傍晚的6点30分左右开始一直持续到8点过随后部署在贾朗达尔附近的地面部队越过了国境线。
这次印军采用的仍然是钳形攻势在战术上没有半点创新。
为啥?
拉合尔就挨着边境印度陆军要用什么方式攻占这座城市其实对巴基斯坦陆军来说并不是秘密。
关键就是印度陆军必须占领拉合尔。
越过拉合尔直接进军堡?
如果是美军或许会这么打。
只是对印度陆军来说拉合尔就是一道过不去的坎。
为啥?
印度陆军就只是印度陆军根本没有美军那样的战斗力更不可能像美军那样靠直升机与运输机向前线部队运送作战物资。
也就是说仅仅是后勤保障就限制了印度陆军的战术。
不管接下来要怎么打或者说会打成什么样子只要印度陆军的意图是向堡方向推进首先就得占领拉合尔然后以拉合尔为基地。
以印度陆军的战斗力要花多大的力气才能打下拉合尔?
其实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很不顺利。
在印度陆军进行炮火准备的时候巴基斯坦陆军就开始反击随后巴基斯坦空军也杀了过来。
显然“炮火准备”本身就是一个过时的概念。
如果有绝对的优势在进攻前进行炮火准备还说得过去毕竟这是打击敌人的士气杀伤敌人有生力量的有效手段还是展示进攻者的强大实力的机会说不准还能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问题是在跟势均力敌的对手交战的时候炮火准备还有意义吗?
要知道随着技术的进步地面战争的战术一直在进步而炮火准备的价值也一直在降低。
现代地面战争更多的强调突然性而不是火力打击的强度。
当然不是说火力打击不重要而是火力打击的有效性。
胡乱开火能有什么效果?
在伊拉克内战中就已经证明了这些理论。
最为典型的就是由王栋指挥的攻打库特的战斗。
政府军在进攻之前并没有进行炮火准备而是采用了长途奔袭的战术而且在交战之后才开始进行火力打击。
显然印度陆军并没有关注伊拉克内战。
此外印军也没有多少火炮可用。
一直以来火炮都是印度陆军最大的短板。
为啥?
直到战争爆发印度陆军都没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行榴弹炮其大口径火炮几乎全都是牵引榴弹炮。
其实连车载榴弹炮都不多。
更要命的是印度陆军为数不多的先进火炮几乎全都部署在克什米尔与东部与华夏争议的地区。
没有足够多的火炮搞什么炮火准备?
此外被巴基斯坦空军轰炸了几天印军损失了大量火炮。
相反巴基斯坦陆军最不缺的其实就是火炮。
为啥?
来自沙特等阿拉伯国家的援助。
在伊拉克内战结束之后沙特等阿盟国家开始更新自己的军火库而自行榴弹炮就是重点照顾对象。
虽然沙特没有立即采购plz-05g但是科威特等几个国家采购了一批随后就把退下来的plz-45g以几乎是赠送的价格移交给了巴基斯坦陆军而巴基斯坦陆军随后就对这些火炮进行了现代化改进。
此外巴基斯坦陆军原本就有一些m109系列自行榴弹炮。
当然更多的还是牵引榴弹炮。
只是在面对印度的正面战场上巴基斯坦陆军的炮兵主力都是自行榴弹炮牵引榴弹炮几乎全在克什米尔。
关键是巴基斯坦陆军有性能好得多的远程火箭炮而且这些火箭炮都能够发确制导火箭弹。
虽然这种火箭弹极为昂贵但是用来对付印军炮兵那是相当的划算。
其实精确制导火箭弹主要就是用来进行炮火压制也就是依靠射程的优势加上极高的命中精度来打击敌人的炮兵。
在大规模地面战争准确说是打击敌人的进攻部队时反而用不上这种高大上的精确弹药。
不管是对付集群冲锋的装甲部队还是对付阵地上的步兵普通火箭弹就足够了。
当然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使用配备子母弹头的火箭弹。
对巴基斯坦陆军来说最不需要考虑的其实就是弹药。
为啥?
不止是有华夏做靠山而且巴基斯坦早就建立起了自己的弹药生产线能够自行生产几乎所有的炮弹与火箭弹。
当然精确制导火箭弹的关键设备依然需要进口主要是巴基斯坦没有生产这些设备所必须的技术实力。
既然不需要为弹药发愁在作战的时候巴基斯坦陆军的炮兵部队自然是无所顾虑。
印度炮兵呢?
不但缺少火炮更缺少弹药。
虽然印度的兵工厂已经启动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以印度的工业实力以及国营企业的作风这个生产效率到底有多高恐怕还得打是一个问号绝对不可能达到印度当局理想的程度。
此外产品质量同样是个问题。
要知道在把m777出口给印度之后bae系统公司就明确提到如果使用印度国产的炮弹就不再提供质保。
为啥?
在进行测试的时候印度人“摧毁”了2门bae系统公司送去的样炮而且问题都出在印度国产炮弹上。
跟巴基斯坦陆军进行炮战印度陆军能够占到便宜吗?
何况巴基斯坦陆军还获得了空军的支持。
结果就是在长大一个半小时的炮火准备中印度陆军的炮兵部队都没完成任务而且损失还非常巨大。
根据巴基斯坦公布的战报当时至少歼灭了5个印军炮兵营。
等到印度陆军的地面部队发动进攻的时候才发现对面的巴基斯坦陆军根本就没有被打垮。
当然也不可能被打垮。
只是巴基斯坦陆军也没有在边境线上进行顽强抵抗。
这种局面给了印度陆军一个错觉即巴基斯坦陆军不堪一击根本没有信心在地面战场上与印度陆军对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