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辆主战坦克不算多加上三十辆步兵战车也极为有限不过三十辆主战坦克上一字排开后面跟着三十辆步兵战车从防线后方与侧翼发起冲锋那场面绝对震撼攻击力也无庸质疑。
关键不是有多少坦克与战车而是进攻方向。
只是一个突击就冲破了叛军设在塞马沃东面的防线严格说来其实就是一条由简易工事构成的防御阵地。
首先开火的不是“哈立德”主战坦克是bmp-3步兵战车。
对付叛军的简易防御工事比如机枪堡垒bmp-3的100毫米火炮就足够了用不着使用坦克炮。
此外“哈立德”主战坦克的备弹量并不多只有39发。
考虑到可能遭遇叛军主力特别是装甲部队每辆“哈立德”携带25枚穿甲弹4枚炮射导弹与10枚多用途高爆弹因此在遇到威胁不大的目标时就得交给在后面跟随的步兵战车。
冲破叛军的防线装甲营继续向西挺进。
准确说应该是得到加强的装甲营。
因为坦克本来就不多步兵战车也很少所以王栋把机械化步兵营的坦克连与一个战车连编入突击部队。
只有集中起来使用的装甲部队才能发挥出最强的战斗力。
也就在这个时候a-5pg机群赶到开始轰炸塞马沃南面的叛军。
30余架a-5pg分成了八个编队轮番在装甲集群前方大约三千米外投弹用炸弹为装甲集群开路。
集中轰炸主要是为了对付叛军的步兵。
因为推进速度实在是太快所以搭乘bmp-3的步兵没办法下车作战也就无法为坦克提供掩护。
此外现在是夜间未必能及时发现叛军的反坦克小组。
所幸叛军没有多少单兵反坦克导弹而且在遭到突然袭击之后也不可能立即把反坦克小组过来派过来。
轰炸持续了大约十分钟所有a-5pg用光了炸弹。
这时装甲突击集群才遇到真正的对手。
叛军的一个坦克连从城区杀出来打头的是六辆m1a1主战坦克后面还有八辆m2a3步兵战车。
这次首先开火的依然是bmp-3。
在差不多4000米的距离上十多辆bmp-3率先投入战斗使用的是主炮打出去的却不是炮弹。
是炮射导弹!
每辆bmp-3有六枚9m117型炮射导弹比正常配置多了三枚专门用来对付叛军的步兵战车。
这些炮射导弹是跟bmp-3一同出售给阿联酋的后来一同赠送给了沙特再转手送到了巴基斯坦军队手上只是其中一些来自乌克兰是巴基斯坦从乌克兰采购t-80u时得到的意外收获。
9m117不足以摧毁主战坦克不过对付步兵战车那是绰绰有余。
关键就是射程以及炮弹的飞行速度。
在4000米的最大射程上9m117的平均飞行速度高达每秒300米比m2a3的“陶”式反坦克导弹快得多。
至于射程两种导弹旗鼓相当。
更快的飞行速度意味着在同时开火的情况下bmp-3能先击毁m2a3让m2a3发射的“陶”式导弹失控。
十六辆bmp-3都是停车开火而且是在极限距离上开火。
显然叛军根本没有想到对方会首先攻击步兵战车而不是冲在前面的主战坦克。
9m117的单发命中率为百分之八一个目标总体命中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六。
八一幸免至少有五辆被两枚导弹击中。
接下来才轮到双方主战坦克登场。
在大约3000米的距离上叛军的m1a1首先开火。
显然叛军很有信心觉得m829a1穿甲弹肯定能够在这个距离上打穿那些看上去有点像t系列坦克的“哈立德”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
如果打中了肯定能打穿。
很简单云龙只设法搞到了新式穿甲弹与炮射导弹而反应装甲还在运输途中遥控武器站则没有获得渠道。
主要就是弹药可以空运而每套重达六吨的反应装甲只能海运。
可惜的是m1a1打出的穿甲弹没有一发命中“哈立德”主战坦克。
3000米的交战距离对m1a1来说还是太远了一点何况现在是夜间而m1a1的红外成像仪本买就不怎么样。
当年在海湾战争中美军的m1a1在夜战中甚至得依靠m2a3寻找目标。
关键就是m1a1的红外成像仪的最大探测距离只有1500米而m2a3为了把反坦克导弹的射程优势发挥出来配备的红外夜视仪要稍微好一点理想情况下的最大探测距离达到了2500米。
虽然叛军的这些m1a1改进过但是红外夜视仪依然不够理想。
距离缩短到2500米“哈立德”才向叛军的m1a1开火。
这个距离对“哈立德”来说也有点远几乎是极限交战距离。
只是30对8数量优势能够弥补命中率的不足。
至于穿甲弹的威力根本不是问题。
虽然云龙搞来的长杆钨芯穿甲弹比不上华夏自用的型号但是肯定比巴基斯坦之前提供的好得多。
在2500米的距离上这种穿甲弹至少能够打穿600毫米厚的均质装甲。
叛军的m1a1炮塔与车体正面应对穿甲弹的防护强度最多相当于550毫米均质装甲。
转眼之间至少有六辆m1a1被穿甲弹击中。
剩下两辆m1a1的坦克手丧失了战斗的勇气立即释放了烟幕同时向后倒车试图退回市区。
显然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烟幕弹都是朝前方投射因此在发射烟幕弹之后应该继续前进进入烟幕区而不是倒车后退。
几秒钟后随着八辆“哈立德”再次开火那两辆m1a1被成了燃烧的废铁。
第一次交战“哈立德”就完胜m1a1。
当然不是说“哈立德”更先进比m1a1还要强大关键是坦克手特别是坦克车长的发挥。
30辆“哈立德”的车长都是行动人员而且都有驾驶坦克作战的经验。
因为人手实在不够所以驾驶员与炮长都是伊拉克军人不过都接受了长达半个月的高强度训练。
此外数量优势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遇到的是30辆m1a1这场战斗肯定不会如此轻松更不可能一面倒必然会有不少“哈立德”损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