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尔边境线上的战斗还在进行双方也在调兵遣将只是在联合国总部停火磋商也没终止。
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局面。
虽然双方都在积极发起进攻或者为进攻做准备但是在是否停战谈判以及是否通过谈判解决纷争的问题上双方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似乎双方都觉得会在某个时候开始谈判。
什么时候?
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
当然至少巴基斯坦当局是这么认为的。
就像前面提到的巴基斯坦当局一直认为只要能够取得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印度就会坐下来谈判。
印度当局呢?
以当时的情况印度确实需要一次胜利。
为啥?
只有证明还有继续打下去的能力也只有证明还有取胜的能力印度才有可能获得美国与日本的援助。
关键是这两事的因果关系显然搞反了。
印军已经丧失了绝大部分主战装备拿什么去取得胜利?
打一场防御战?
不是不可以但是取胜的概率实在渺茫。
可见印度要想取得胜利首先就要获得外界的援助。
从这个角度来看印度当局或许不是在为取胜做准备而是在等待。
等什么?
当然是援助。
其实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哪怕没有任何情报支持也能推断出印度已经在外交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或者说印度已经获得了某个大国的承诺即将获得援助。
为啥?
如果没有外来援助哪怕只是外来援助还不够明朗印度当局都不可能在谈判的事情上拖下去。
拖下去就只会遭受更为严重的失败。
显然早点进行谈判肯定要比遭受了惨败之后进行谈判好得多。
特别是伯坦果德战役之后印度当局更加没有理由拖下去。
说白了丢掉克什米尔已成定局。
如果再次遭受惨败印度总理必然会下台。
到时候不管是谁上台执政首先要做的都是跟巴基斯坦进行停战谈判然后吞下战败的苦果。
既然结果不可改变那么由谁来承担又有什么区别?
综合这些就不难推断印度当局肯定得到了承诺而且由某个大国提供的援助很快就会到达。
问题是什么性质的援助?
开战的第55天一支规模庞大的运输船队到达了孟买。
这支船队里的船只全都来自美国与日本不过有一些悬挂的是第三国的国旗。
不过送来的不是美国与日本的装备而是清一色的俄制装备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数百辆t-90主战坦克。
这些坦克有很多甚至还没有抹掉俄军的标志!
显然这是俄军的二手货。
当然在交付给印军之前这些坦克都做了必要的改造比如拆掉了一些关系到俄罗斯军事机密的敏感设备。
这些坦克是怎么来的?
显然不是俄罗斯提供的援助。
要知道在俄军t-90依然是主力。
就算俄罗斯打算援助印度也会提供t-72而不是更好的t-90何况还是来自俄军的现役装备。
其实就在这支船队到达孟买之后俄罗斯当局就发表声明宣称没有向印度提供任何军事援助。
那是什么?
军火贸易。
关键就是购买这些坦克的不是印度而是南非。
只是出钱的是日本。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日本当时通过南非用大约20亿美元从俄罗斯购买了500辆主战坦克。
南非什么都没做就拿了百分之十的手续费。
随后这些坦克就被装上了美日提供的滚装货轮。
500辆坦克足够武装4个满员装甲旅了。
此外还有上百门自行榴弹炮以及大约600辆步兵战车。
用这些主战装备足够武装10个旅。
显然印度当局等的就是这批援助。
可惜的是印军却没有把这些装备用在正确的地方。
为啥?
以当时的战场局势在阿姆利则方向就算增加10个旅的兵力印军也未必能够力挽狂澜。
关键就是在战场对面巴军至少有6个装甲旅。
如果有需要巴基斯坦还能抽调4到6个装甲旅在该方向上投入至少1200辆主战坦克。
印军呢?
除了刚获得的援助已经没有拿得出手的主战坦克了。
当然不是没有而是没办法动用。
印军剩下的主战坦克全都放在东北地区而且总共也就只有300多辆勉强让5个装甲旅保持完整建制。
拿500辆坦克去对付巴基斯坦的1200辆?
显然印军再能打也肯定得输。
可见在阿姆利则印军根本不可能取胜。
那该怎么打?
很简单开辟新战线。
为了在阿姆利则方向发动大规模进攻巴军一直调整兵力部署几乎所有的主力装甲部队已经派往北部战线。
在南方战线上巴军的兵力并不算强大。
当时守卫卡拉奇的巴军中只有一个装甲旅而且配备的是“哈立德”数量也不到100辆。
可见如果印度把兵力放在南方战线上肯定会大不一样。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美国陆军做了一次推演。
如果印军击中兵力攻打卡拉奇而且投入的航空兵不算太少能够夺取制空权那么印军就有望在10天之内打下卡拉奇。
显然对巴基斯坦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结果。
只要印军能够打下卡拉奇就能用卡拉奇跟巴基斯坦进行谈判说不定能够迫使巴基斯坦从克什米尔撤军。
至少能够让巴基斯坦拿查谟来交换。
当然前提是必须得打下卡拉奇。
可惜印军没有攻打卡拉奇的意愿。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印军显然对夺取制空权没有信心因此并不相信能够让地面部队推进到卡拉奇。
要知道卡拉奇离边境有100多千米呢。
如果没有制空权装甲部队在推进途中就会遭到致命打击。
此外这也与印度当局的一个战略担忧有关。
什么担忧?
能否守得住新德里。
按照印度当局的判断如果印军攻打卡拉奇巴军就会强攻新德里而印军未必守得住新德里!